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房地产企业变迁案例分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房地产企业变迁案例分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些地产高管频繁离职?
首先,临近春节,换工作的首选契机。此外,房地产本来就是人才流动率较高的行业,与往年相比,2018年内,地产公司内部多个相关职位负责人相继离职的情况更为普遍。
比如,2018年7月6日,南山控股总经理陈雷、财务总监马志宏与董事会秘书沈启盟结伴离开;2018年9月30日,珠江实业财务总监罗彬、总经理罗晓双双离职。
房企的高管人员离职,除个人职业发展原因外,也与市场环境变化有关。2018年,地产行业遇到寒冬,房价涨不上去了!不少房企纷纷退出降价促销,甚至引发原先购买业主***。地产从业人员奖金绩效等激励也缩水不少,部分人员离职的背后,折射出的或是伴随着2018年地产行业从传统的增量开发模式,进入到存量时代,公司运营策略的调整。
房企的高管人员离职,除个人职业发展原因外,也与市场环境变化有关。部分人员离职的背后,折射出的或是伴随着2018年地产行业从传统的增量开发模式,进入到存量时代,公司运营策略的调整。
房地产行业作为人事变动较大的行业之一,离职时有发生,但是与之前在行业内跳槽不同,如今房地产行业内刮来了一阵“创业风”。
毛大庆离职万科之后创办了优客工场,今年9月中旬,阳光100优客工场旗舰店正式开启,并宣布A轮融资已经完成,共募集资金超人民币2亿元。至2015年底,含北京、上海、西安在内,还将有七个场地开业,共可提供超过3000个工位。
刘爱明在深圳低调创业,其团队联合万科、上海中城联盟、世联行(17.19, -0.89, -4.92%)等,共同组建中城新产业控股(深圳)有限公司。蔡雪梅打造了elab订制平台,目前其产品尚在研发阶段,且正在等待A轮风投。曲咏海辞任之后,去向是成立创***司。已至不惑之年的胡京也公开表示希望在职业发展的下半程为自己创业,方向是办公领域。
丁祖昱表示:“无论是总裁、营销总还是产品总,大家都已达到了事业的瓶颈,如果希望寻求突破自然要选择离职创业,而且这些经理人基本都处于40-50这个黄金年龄,焕发第二春就在创业了。”
杨健也认为:“近几年将是房企高管离职创业的活跃期,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房企需要对人才进行盘整,行业内也需要更加多元化发展。”
只是开始
高管离职的背后正是行业发展环境骤变的写照。
事实上,国内房地产投资已经到了历史冰点,2014年至今年8月,这一指标已经连续20个月呈下滑趋势,并从2013年底20%左右的高位水平跌至如今4%以下。尽管大房企增收还是主流,营收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净利润下滑至10%以下已是不争事实。此外,规模房企的专业化、标准化运作越来越到位,人员的需求也随之持续降低。
同策咨询研究总监王巍[微博]立告诉:“高管频繁离职跟市场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此前房地产行业经历了一段迅猛发展的阶段,但如今一马平川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增速变缓,利润减少,使得行业内容量日渐收缩,高管们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不得不主动或者被动离开。”
“房企高管离职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将逐步趋于常态化。”王巍立如是说。
有些高管频繁离职那无非就几个原因:
一是对企业未来彻底失去信心。
现在国家对于房产行业的管控这么严,很多房产公司纷纷破产。要是某个高管意识到了自己所在的公司[_a***_]发展的可能,而且可能破产的情况,那他就会选择在公司发生更坏的情况前离开。
二是开始怀疑过去事业的意义,想做更能体现自己能力的事情。
人到中年,都会重新思考人生意义,换跑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选择。地产老总们很多其实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了,他们更关心的,其实是自我实现。
许多地产高管离职之后,不会再做地产开发,而是会选择别的领域。因为他们感觉:过去的成功,更多靠***和行情,拼得是“土地+资本+房价暴涨”,而不是个人能力。甚至有地产老总离职后痛定思痛地认为,房子能卖出去是因为房子附加了学位等***,自己过去做得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价值。于是,很多地产老总离职后,选择做能体现自己能力和个性的行业。即使选择地产生态链上的一个环节,也是选择拼运营和服务的环节。
三是被开出了不可抗拒的位置或高薪。
首先,房地产行业虽然是最赚钱的行业之一,但同时也是受***调控最严厉的行业,没有之一。由于政策出台存在无规律性,使得地产从业人员,包括老板和高管长期保持焦虑感,谁都害怕哪天爆发一个黑天鹅***,瞬间让企业化为乌有。所以地产行业从业人员事情多、繁杂、加班多,存在一种集体焦虑感和不安全感,精神压力过重。
其次,房地产行业的急速扩张与发展,使得内部人才的成长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各大开发商的销售额在不断刷新纪录,盘子也是越做越大,但人才储备与培养严重滞后,尤其是高级职业经理人稀缺,结果就是很多发展迅速的企业不惜重金去挖竞争对手的墙角。导致这种现象存在很多主观和客观原因,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再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受行业发展和政策影响,有很多业务模式开始发展改变,例如持有型物业的经营模式对于一向习惯做高周转的房地产公司来讲就很不适应,但是为了在行业生存下来又不得不做,比如这些年来各大开发商进军产业地产。同时,房地产商赚足了钱,基于分散投资风险和转型的考虑,也开始涉足其他行业,这也使得他们必须做很多业务模式再造,对人才的需求自然就会增长。
以上这些都是造成高管频频变动的原因,有的是自己需要,有的是被需要。
为什么房地产开发期比建设期长?
一般房地产商当获得一定规模的土地开发权后,限于其资金、市场等因素,往往***取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开发方式,开发期就是指从获得土地开发权着手规划到该块地产全部规划实施完成的期间过程,这个周期很长,简单来讲,台下十年功!
建设期则是指拟开发土地的基础设施、地上附着物(如建筑物、构筑物、绿化工程等)中具体某项所耗费的建设时间;发展周期一般不指具体的开发项目,而是用于某个房地产企业或房地产行业演变过程的特征指标(如新生、成长、成熟、衰退等概念),范畴虽然很大,解决资金问题就可以了,也就是台上一分钟。
绿城或裁员15%到20%,如今的房企为什么大幅度裁员呢?
7月11日(明天)9点,绿城将在杭州召开管理者大会。而据网传消息,此次会议后绿城将调整人员架构,简化审批流程、提高绩效,或将裁员15%~25%!
要知道,早在2018年7月1日,绿城已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架构调整,精简管理团队人员!而此次刚满一年,又再次传出绿城裁员的消息,而且比例高达20%,这不得不引发很多人对于房企大幅度裁员的猜测!
我们先来看看绿城往年的数据:
2018年全年,绿城累计销售面积约812万㎡,销售金额约1564亿元,同比增长月6.9%,这一数据比2017年(58.4%)、2016年(28.4%)明显回落!
2018年的财报显示,绿城股东应占利润仅为10.03亿元,同比下降54.2%(2017年为21.9亿元)。
2019年7月5日,绿城发布上半年营运数据显示,截止6月30日,累计销售面积403万㎡,销售金额约743亿元!仅是2018年销售额(1564亿元)的47.5%,是否能与去年持平,都未可知!
相比于绿城而言,2019年上半年,碧桂园、万科和恒大的销量分别为3934.9亿元、3349.3亿元和2815.4亿元。
由上面的几个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绿城不仅处于中国房企的第二梯队,且近两年发展步伐明显减缓,甚至还略有倒退!
最后,我们再臆测一下,绿城中国共有5446名雇员(2017年底),人力***成本为19.31亿元。按此数据预测,裁员20%,则减少雇员1089名,光这一项,每年就可降低约3.86亿人力成本呢!
地产行业不景气,很多房企裁员,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缩减成本。
一方面,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需求量大,我国的地产行业又都是高杠杆运作,很多企业的负债率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当下金融监管越来越严格,银行、信托等各种地产融资途径受限,而“住房不炒”,房价低迷,购房者买涨不买跌,持续观望,销售量下降,资金回笼速度降低,最终导致地产企业获得资金越来越难,资金链越来越紧张,只能裁减人员,收缩规模,降低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时期,规模迅速扩张,员工数量快速增长,但是,当下地产行业步入低谷,且依目前情况来看,会是较长时间的持续萧条期,企业已经没有大量的用工需求,人员冗余只会徒增成本,因此,地产企业会瘦身,裁减部分对企业发展价值不大的员工,以度过寒冬期。
绿城裁员,是房企的一个缩影,什么缩影?就是躺着赚钱的日子结束了。
自从“房住不炒”的政策定调之后,“因城施策”和政策的周期性波动明显加大和频繁。类似过去经济不行就依赖房地产,经济好转就打压房地产的环境虽然依旧存在,但是从融资成本和土地价格,以及市场刚需消耗等角度看,地产的黄金时代结束了,进入了“白银时代”
所谓的“白银时代”就是奢望暴利和轻松赚钱的日子结束了。应该说,前三十年,尽管房地产开发商并不是房地产经济最大的获益者,但是,房地产企业通过与地方高度融合,政商结合,以及通过关系拿到低价地,好地段,通过高杆杠,从而获取暴利,是一个常态,这个常态维持特二十年以上的时间。
而如今,最大的改变是融资便利性和融资成本,目前,以泰禾为例,最终的海外美元债的票面利率是15%!!!为什么不在国内融资?最终的光大信托5000亿信托暂停,是融资政策和融资条件收紧的最好注解。而房地产企业大举通过发美元债融资,其未来潜伏着偿还流动性风险。国内融资持续收紧,美元债存在流动性风险,无疑扼杀了房企内在的融资渠道。
而作为房地产开发商,最大的利润来源,就是通过高杆杠,和加速资产流动周转率。而“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从融资和消费两个角度压缩了开发商在融资和周转两个方向维持暴利的空间。
作为地方***,是房地产和城镇化最大的获益者,他们因为地方债发行受到的监管越来越严,导致的未来土地财政方向上继续以前的粗放模式难以维系。
因此,房地产开发商,类似万科,早在18年就进行了收缩战略,最著名的就是“活下去”的标语。而如今绿城才开始收缩,说明行业的警惕和保持资产负债率降低,为了流动性而持续收缩,是一个常态,比如泰禾,持续十几笔资产卖给世贸,也是为了中短期流动性管理和缩减债务的一个无奈之举。
裁员,意味着扩张的结束,收缩的开始和持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房地产企业变迁案例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房地产企业变迁案例分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brisferibotseferleri.com/post/67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