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商业地产设计大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商业地产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籍设计师有哪些?
1、朱赢椿
现任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设计或策划的图书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大奖,并数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朱赢椿所设计和任美术编辑的图书近两千余本,其中获国内外装帧设计奖图书近100本,获奖作品不仅在国内同行中位居领先地位,还曾连续两次获业内国际最高奖。
并于2010年获得中国出版***奖,个人书籍设计作品曾在德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巡回展出。朱赢椿的书籍设计作品获得国际最高奖,不仅使国际同行认可了中国的图书设计作品,也使得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的图书装帧设计。
2、吕敬人
1947年生于上海。书籍设计***、插图设计***、视觉艺术家,***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会员。师从神户艺术工科大学院杉浦康平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各部门出版社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
3、陈幼坚
1950年生于中国香港,著名设计师,曾荣获香港乃至国际奖项400多个,在纽约、伦敦、东京等地名声大噪。
1996年,被设计界视为“圣经”的《Graphis》杂志将陈幼坚设计公司选为世界十大最佳设计公司之一,19***年,海报及艺术挂钟被美国旧金山市现代美术博物馆纳为永久收藏品。
贝律铭是当代最著名建筑设计***,您觉得他作品最大特色是什么?
首先友情提示一下楼主,您在提问中误写了“聿”这个字,请原谅我的直率。下面让我们回到正题。
真的很凑巧,在最近的“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中,我刚刚参观了由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结合我的所见所感,说说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眼中的***设计。
苏州博物馆与拙政园、忠王府毗邻,无论是看到它的外观还是走进它的内部,都有一种新鲜的现代风扑面而来,与隔壁的历史遗迹有很大的不同。
贝聿铭先生非常擅长在建筑中加入各种几何造型。比如在正厅的屋顶、展览室的***光窗、甚至休息长廊的整个空间,这种立体造型无处不在。新元素的运用让这座陈设旧国宝的场所,有了一种欣欣然的蓬勃之感,这是我在其它博物馆没有感受到的。
说到旧,我们都知道苏州的园林非常有名,庭院、***山这样的设计在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中也有很巧妙的构建。比如正对入口处的那面白墙,用石头做成了一座***山的模样 ;至于庭院就更奢侈了,“紫藤园”不仅面积大,而且还移植了当年文徵明亲手种下的“文藤”。有点遗憾的是,这一次我没能看到它花开满架的样子。
我觉得最好的设计是能让建筑与周边的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互相衬托、相应成趣,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没有温度的、来自人类的冰冷怪物。苏博,便是一座长在自然里的博物馆。
在苏州博物馆里,有很多大片的留白,我觉得这是贝聿铭***最智慧的设计。给树木留下空间,让它们骑上墙沿,让树叶自己做画,在白壁上留下涂鸦;给屋脊留下空间,让光线透进来,让太阳当画家。
贝聿铭建筑设计特色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
1、让光线来做设计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贝聿铭的“聿铭”寓有光明之意,赋予建筑以光明,正是他对世界的最大改变之一。
2、几何手法
贝聿铭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贝氏建筑的外观总以简洁硬朗的几何造型与线条来表现,充满现代感。
3、善用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他喜好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
贝聿铭表示,我所属的那一代美国建筑师,是从现代运动的开创性观念成长茁壮,坚信现代运动在艺术、科技与设计的卓越成就。我也强烈感受到,多年来许多陈词滥调之作皆以现代主义为名。然而,我相信这项传统的延续性,因为它绝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一股活生生的力量,激励并影响着当代……
建筑师会刻意去研究光线下的体量互动、探索空间里移动的秘密、检视尺度与比例,最重要的是,建筑师会寻找场所精神的特质,因为没有任何建筑物是单独存在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商业地产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商业地产设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brisferibotseferleri.com/post/84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