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发房产营销策划管培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建发房产营销策划管培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地产公司都不拿地了吗,地产人内卷到了什么程度?
1、小的地产公司很多把项目部都解散了,应为没有项目,也不需要项目总和工程师,只保留财务部门。靠着物业及前期楼盘的盘尾销售、租赁生存。
2、2020年,很多地产公司的低现金流高负债率的情况被曝光。特别是国家对地产的三条红线政策出台以后,地产公司已经不能利用杠杆空手套白狼。
3、房子确实卖不动了,2021年中国商品住宅156532万平米,大约1600万套房子。但是全年新增人口不到100万人,房子都卖给谁?
4、很多大的地产公司项目发展部门取消,进行全员销售。(财务,***购、成本、项目部都有销售任务)
5、我所在的城市勉强称得上二线城市,在2014-2019年期间,地产公司的项目经理年收入普遍在50-80万之间,现在工资应该会打折不少。
6、进入大地产公司的门槛很高,现在985、211院校的本科生想进去都很难。
以前一块地利润率能到二三十,现在不亏已经阿弥陀佛了。地价控制了,又限价,还要再交一堆税,就那么点空间留给开发商,现在又是产品力的时代,纯靠开发挣不到大钱。最关键的是,现在借不到钱来赚钱了,只有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对运营没出现大问题的房企,地还是要拿,只是会比以前谨慎很多。
地产人有多内卷,我以我一个应届硕士在秋招经历的来说,到处都是无效招聘信息,心累。哪个公司有招聘,一窝蜂的人去面试,最后发现进入终试的全被刷了,下次面另外一家公司遇到的还是同一波人,一问,没一个人拿到offer。
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本人在地产公司呆了快十年,前二十强的地产公司也呆过两三个,目前仍在地产公司“苟且偷生”,个中体会,真的是一言难尽。
疫情三年,特别是2020年到现在,听过看过太多的房地产公司兴衰更替,唏嘘不已。让人不由得想起《桃花扇》里的那句名言: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坐标武汉,2022年开年至今,已经有两次集中供地,基本上全部被国企央企瓜分,民营企业基本不拿地。即将开始的第三轮集中供地,相信也是国企央企兜底,让我们拭目以待。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问题本身,地产公司不拿地了,地产人内卷到了什么程度?俗话说,生意不好整柜台,房地产公司也不例外:
一、首当其冲的,是投资拓展部门,降薪裁员,或者被其他部门合并,只保留少数几个编制;
二、第二是项目工程部,减少编制,能保证项目正常运转、按时交房即可。严格绩效考核,被裁员的让人惋惜,留下的也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哪天会轮到自己;
三、区域合并,优化组织结构,裁员降薪,取消或减少***补贴发放;
四、全公司开展全员营销,并有考核指标,每天转发朋友圈,每个月要带多少个人去售楼部看房,完不成的要被考核,扣绩效;
在地产行业待了小十年了,13年6月入职地产公司,当年房地产公司待遇是相当不错的。
16年左右又进入低谷,16年后半年开始复苏并快速再次崛起,当时我刚去设计院上班,晚上我们院灯都没有关过。设计周期缩短不少,地产行业人都在升职加薪,从业人员站在风口都会飞,都觉得自己人生从此走向巅峰。
到18年底都没有太大的波折,房价一飞冲天,大街小巷都在讨论去哪里买房子。什么政策控制都抵挡不了大家买房子的热情。
到了20年,疫情来了,银行[_a***_]严格了,各大地产纷纷趁机摆烂,也许是真烂了,在那些年疯狂扩张拿的地,建的房子,突然卖不动了。
受疫情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地产行业雷声滚滚。风口一过,一地鸡毛。减配烂尾,降薪裁员,******,怨声四起。直到大家接受现实,不疼不痒,内心彷徨而不知所措。
因对地产失去信心的烂尾楼业主有的已经开始壮士断腕,断贷停供,法拍房数目也一下子冒出来了。由于大家钱都被套牢,外加收入骤减,各行各业,哀鸿遍野。大家手里有钱的都收紧了钱袋子,以便顺利度过这个寒冬。
地产行业从业者大幅度裁员,管你大专还是本科,管你工作三年还是五年,管你是二建还是一建,通通没有活。蛋糕太少了,有的人已经没得分了。
有的人啥证没有,业务不强的已经默默转行。有的人在这个行业已经深耕好多年了,转行不甘心,只能接受低薪或者降维找出路,项目总去做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去做生产经理,生产经理去做施工员,施工员去做劳务,劳务活不多得都回家或者转行了。
环境不好,希望大家有工作的好好维持,没有工作的想个出路,前途漫漫,愿地产人,土木人,建筑人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发房产营销策划管培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发房产营销策划管培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brisferibotseferleri.com/post/20973.html